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关于推广学习泉州市和南安市推进质量赋能提升工作经验做法的通知
闽市监质〔2025〕166号
来源:质量发展处 时间:2025-06-20 19:30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市场监管局,各有关直属单位:

  质量是发展之基、强企之本。2024年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决策部署,围绕实施全省市场监管“九大工程”,大力实施建设质量强省工程,大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赋能行动,扎实开展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泉州市局积极响应、探索省局提出的“串点(企业)成线(链)、扩线(链)成面(县域)”机制,全力推动质量强链与质量强企、质量强县“三强”有机融合、协同共进,推动全市产业质量赋能提升。南安市局深入实施质量强企强链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县域重点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南安市打造石材陶瓷、水暖厨卫、机械装备、日用轻工、电子信息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省局领导高度重视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要求推广学习泉州市、南安市市场监管局以质量赋能助力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工作经验。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现将泉州市和南安市推进质量赋能提升工作情况印发你们,供各地学习借鉴。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各有关直属单位要学习先进、对标先进,持续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夯实质量基础,为打造知名特色产业集群、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再作贡献。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6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泉州市“三强”有机融合协同共进推动产业质量赋能提升

  一、深耕质量强企领域,激发企业质量提升活力

  (一)树立质量典范,引领行业发展

  推动三级政府质量奖滚动培育,鼓励更多优质企业参评政府质量奖,为全市质量工作树立标杆典范。2024年,安踏集团成功入选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公示名单,4家企业荣获第八届省政府质量奖(含3家提名奖)。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3家企业荣获泉州市政府质量奖,8家企业荣获省政府质量奖(含提名奖),2家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含已公示提名奖)。此外,5家企业已列入质量强省建设领军企业名单,4家获第八届省政府质量奖(含提名奖)的企业作为泉州市培育质量强省领军企业,并自动列入质量强市建设领军企业名单,全市质量强市建设领军企业总数达27家。

  (二)拓宽培训覆盖,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在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公益培训班及首席质量官公益培训班中,进一步拓展参与培训企业范围,除传统生产企业外,检测机构、文旅企业和供电公司等服务行业也被纳入其中,有效提升企业质量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2024年全市近300家企业的超300名质量管理人员参与培训。2025年4月,举办第八届省政府质量奖获奖单位经验分享会,150多名企业人员参与。

  (三)推进融资增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联合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泉州金融监管分局联合发文,积极推动质量融资增信工作。致力于构建覆盖质量、标准、品牌、认证、专利等多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为优质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在全省率先设立2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为知识产权强企、优质专利项目提供金融杠杆助力,目前已投资项目7个,投资额1.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5.88亿元,带动匹克体育、宏芯科技、佰源智能等一批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发展。2024年,泉州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专利商标质押登记的项目69个,办理专利商标质押登记金额超8亿元。

  (四)提升企业价值,加强商标品牌建设

  围绕“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部署,通过建设54个商标品牌指导站等举措,引导企业强化商标战略意识,提升商标发展数量、质量与带动效应。截至2025年4月,泉州市有效商标注册量达82.01万件,连续5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数量达1982件,驰名商标159件,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安溪铁观音、匹克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12件企业商标品牌、3件区域商标品牌被列入全国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入选数居福建省首位。

  二、强化质量强链举措,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一)升级“一县一培育”,壮大产业链龙头力量

  在2024年初梳理出的13条重点产业链18家链主企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培育范围,链主企业数量扩展至27家,覆盖链员企业超500家。13条重点链中,晋江市鞋服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南安水暖厨卫入选省级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赋能重点项目,南安日用品产业链入选地市级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赋能重点项目,其余10条产业链也作为泉州市重点培育项目,持续开展培训与引导工作,不断提升产业链整体实力。

  (二)依托质量基础设施,精准赋能产业链

  以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为支撑扶持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将“扶龙”行动融入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强链赋能工作,整合市场监管服务职能,精心推出8个企业服务包共46条服务内容,并根据龙头企业“点单”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订制”服务。2024年以来,已为193家龙头企业成功解决264个问题需求。同时,针对395家中小企业开展了87次质量技术帮扶和培训活动,累计出动质量技术专家167人次,帮助企业解决195个质量技术难题。

  (三)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增强产业链综合效益

  泉州市市场监管局拨付50万元,晋江市市场监管局拨付18万元、南安市市场监管局拨付20万元,邀请第三方赋能机构针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赋能项目开展质量提升工作。截至目前,晋江市在产业链供应链项目中服务链主企业12家,对其供应商企业共识别出145项质量风险及改善机会,开展质量改进项目21个。2024年,晋江市鞋服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供应商端实现降本增效3.93亿元,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数超20万个;南安市水暖厨卫、日用轻工产业链新建标准化实验室3个,培养质量管理人才1000多人次,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55张,不良品率和客服投诉率均下降25%以上,生产端和供应商端降本增效超过2.5亿元,产业链质量提升成果显著。目前,泉州市局已启动第二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赋能项目。

  三、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夯实质量基础设施

  (一)着力区域特征,集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经过省局、市局的共同争取,泉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确定的全国第二期第一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为泉州打造知识产权创新服务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建设丰泽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晋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2024年以来两个集聚区已入驻和环绕集聚各类服务机构近百家,开展专利技术转化推介会、专利转化运用主题沙龙等宣传培训活动超百场,服务各类创新主体1000多家。

  (二)着眼先进经验,有序推进质量强县(市、区)建设

  在省局、市局的精心指导下,晋江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在全国率先建立党委、政府“双主官”推进质量强县建设机制,出台方案,推动质量强县建设。2024年11月21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质量强县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泉州晋江进行质量强县建设经验介绍(全国共3个)。此外,安溪质量强企、南安质量强链、晋江质量强县(市)的经验做法分别入选省局推广学习的典型案例。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泉港作为质量强县(市、区)重点培育单位,逐步落实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质量强县(市、区)建设工作。

  

南安市市场监管局“四链融合”助力重点产业链质量赋能

  一、围绕质量链赋能产业链,打造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市场监管职能,以质量强企强链强市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探索“质量赋能”模式。2023年以来,率先在全国水暖厨卫行业创新探索“链长组织(政府)、链主引领(龙头企业)、链员协同(供应链企业)、基础支撑(技术机构)”的“供应链质量赋能”模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获得推广,2024年2月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质量强链工作交流会在南安召开。

  (二)建立多方质量协作机制。推动福建省质检院、国家石材建陶和水暖洁具质检中心、东南认证、方圆认证等4家专业技术机构与链主企业、标委会、行业协会开展“提质强企”行动,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的协作机制,在科技创新、标准制修订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如2024年制定水暖厨卫产品团体标准20份,消防产品团体标准1份。

  二、围绕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市场监管职能,构建“产学研检”质量创新体系。

  (一)加强质量技术支撑。发挥南安市市场监管局国家石材建陶和水暖洁具质检中心、福建省水暖消防产品质检中心等检验检测技术优势服务产业发展,南安市质计所所长陈仁杰入选省质量技术领域个人科技特派员。

  (二)加强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师大绿色低碳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开展质量技术合作,聚焦产业链“卡点”和链主、链员急需解决技术问题展开攻关,如2024年与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项目“环境友好型石材、石材装备高质量发展”服务团队入选省质量技术领域团队科技特派。

  (三)加强产业协作攻关。发挥各行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如正在联合中国石材协会、产业链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制定线锯团体标准,让国产线锯设备有望成为全球示范性、引领性、先进性设备,让中国线锯高质量走向世界。

  三、围绕资金链赋能产业链,夯实提质增效基础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

  (一)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依托南安市市场监管局国家石材建陶和水暖洁具质检中心(福建)、福建省水暖消防产品质检中心等检验检测技术机构,争取2亿多元资金在产业集中区建设“石材建陶双创孵化基地”和“水暖消防产品双检基地”,预计2025年底完成实验室搬迁与使用。

  (二)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搭建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的对接平台,强化政策宣传培训与上门指导服务,近三年来累计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82亿元,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三)筹集企业质量技术帮扶资金。2022年至今,统筹各级各类质量强企强链强市建设资金500多万元,组织开展“供应链质量赋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政府质量奖评选”“质量监督抽查”等质量提升行动,帮扶成果入选全国优良案例1个、全省优良案例5个。

  四、围绕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多领域培育产业发展人才。

  (一)培育企业管理人才。近年来累计聘请东南认证、方圆认证、新华国际知识产权公司等机构管理专家在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分析、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领域开展专项培训80余场,培养质量管理人才4000多人次。

  (二)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已建成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省级质检中心、11个CNAS认可实验室和48家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检测人才1500多人,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站式”服务,每年提供检验检测报告超20万份。

  (三)培育标准化人才。突出标准引领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标准的起草人纳入南安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评价范围。2016年以来,南安市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3项、国家标准143项、行业标准163项,拥有五金制品、石材、机械安全、铸造机械等4个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会,标准化人才建设让南安行业“话语权”持续增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