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市场监管局,各相关认证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的通知》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工作部署,省市场监管局持续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在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成效不断显现。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工作情况
2024年,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针对小微企业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以质量认证为牵引,统筹运用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继续帮扶235家小微企业开展质量提升,有效解决痛点问题316个,针对五个行业编写《企业质量管理核心过程实施指南》,有力促进全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水平、品牌影响力普遍提高。工作成效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省市场监管局在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和全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进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构建“点线面体”多维提升格局 彰显小微企业认证提升“福建特色”》入选全国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泉州南安水暖卫浴行业入选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第二批区域试点,3个案例入选全国优良案例。
(一)工作格局进一步夯实。一是政策驱动。联合省金融监管局下发《关于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的通知》,统一部署提升行动,明确工作目标及组织机制。龙岩市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开展坚果炒货行业“一市一提升”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的通知》,认证赋能提升坚果炒货行业质量水平。二是资金拉动。省市场监管局安排提升行动专项经费220万元;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出台资金扶持政策,厦门投入25万元保障资金,莆田、宁德和平潭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与认证机构协商减少认证费用,规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三是部门联动。市场监管、工信和财政部门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协作,实现资源整合,共同构建政府指导、机构支撑、企业参与的提升行动工作机制。今年以来,首次联合省工信厅为11家“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开展提升行动,联动省金融监管局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信贷支持8.59亿元。
(二)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从行业分布来看,参与提升行动的小微企业覆盖一、二、三产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达46%,涵盖各地重点优势产业,比如泉州水暖、漳州钟表、南平竹木等。服务业企业比重提高20%,首次对55家民宿、广告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小微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引导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从选点范围来看,选择有一定质量基础的拟申请“贯标”实验室、“专精特新”和“产业链”上小微企业开展质量提升,企业反馈良好、成效更为明显;从优良案例结果来看,评选出的3个全国优良案例和16个全省优良案例,主要分布在民宿、食品、鞋服、广告、专精特新、产业链等领域,充分说明帮扶工作呈现多领域平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行动成效进一步显现。一是创新了一批特色的经验做法。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小微企业为点,上下游产业链为线,区域试点为面”的点线面多维提升模式,在全省推广运用。二是放大了认证“传递信任”的增值效应。全国区域试点沙县小吃发挥“集聚效应”,与县域支柱产业、区域品牌培育统筹推进,实现质量认证与区域品牌发展“双赢”。三是提升了企业各方面能力水平。根据调查结果,企业普遍反映质量意识、管理制度、工作环境、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提升明显,此外,在创新能力、经营业绩、成本控制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也有一定程度提升。四是营造了良好的质量提升氛围。今年以来,全省共组织各类培训505场次,培训企业423家次、人员4876人次,制作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462份。人民网、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和新福建网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30余篇,全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比2023年增加7857张,同比增长45%。
(四)试点效应进一步放大。沙县小吃区域试点三年精准帮扶进入收官之年,现已如期完成参与产业提升行动区域试点企业100家,示范带动客家小吃、永安小吃等小吃类企业参与提升行动100家,推动各类小吃企业获得各类认证证书100张“三个一百”目标;通过“链主”企业质量提升示范效应,带动餐饮、食品、旅游、民俗等产业链、供应链共同参与质量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发展。经济效益上,沙县小吃从业者人均年收入增长20%,新增就业2万余人,产值从80亿提升到107.8亿;生态效益上,规范了辣椒、芥菜、鸡、鸭等沙县小吃核心物料标准化种养殖方式,培植了一批观光农业,带动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促进了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社会效益上,三明市沙县区100多家小吃企业,为全国8.8万家小吃门店提供沙县小吃食品供应服务,已经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
(五)经验总结进一步深入。今年以来,我们在开展提升行动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加强领导,组织保障是前提。省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将提升行动列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和中央对省政府、省政府对设区市质量督察考核内容。省市场监管局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专门听取专题汇报,对提升行动提出明确要求;分管局领导牵头负责抓落实,定期听取阶段工作汇报,并深入企业开展指导帮扶。二是强化管理,全员参与是重点。小微企业提升行动需全员达成共识、积极参与,特别是要提升管理层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良好氛围。三是多方合作,专业引领是助力。通过“政府+机构+技术专家+企业”合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四是持续改进,创新驱动是动力。持续优化管理体系,引入先进理念和方法,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因地制宜,精准帮扶是核心。针对企业行业特点和个性问题,制定“一对一”帮扶策略,通过与管理层、员工的深入交流、现场观察以及数据分析等,寻找问题改善点,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六是机构帮扶,定期回访是关键。帮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初次帮扶之后,需要定期回访并跟进企业发展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工作结果通报
(一)国家级和省级优良案例结果。经市场监管总局提升行动优良案例评审组评选,共评选出39个全国优良案例,我省3个案例入选。经省市场监管局提升行动优良案例评审组评选,共评选出16个省级优良案例(名单详见附件)。
(二)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结合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开展提升行动工作总体质量和承担任务数量,以及入选全国优良案例情况,经综合考量,提升行动工作较为突出的单位有:泉州市局、漳州市局、龙岩市局、泉州市晋江市局、漳州市龙文区局、龙岩市新罗区局;提升行动帮扶质量较为突出的认证机构有: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福建有限公司、福建东南标准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指导老师有:许猛波、黄种财、陈友雄、刘彬、卢俊、叶贻权。
(三)主要改进方向。根据各方反馈,提升行动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一是长效工作机制有待优化。各地对提升行动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不均衡,提升行动与产业发展、金融信贷的政策协同需进一步深入。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提升驱动力有待加强。选择帮扶对象的面还不够宽,部分帮扶对象的参与意愿不强,主要负责人对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认知不足,领导作用发挥有限。三是技术帮扶机构服务效能有待提升。部分技术帮扶机构对自身审核任务规划不足,部分技术专家专业能力无法满足特定领域小微企业的专业需求。特别是新兴领域的质量认证人才储备存在缺口。
三、下一步工作
2025年,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局党组重点工作要求,聚焦提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聚焦提升区域和产业质量竞争力水平,聚焦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发展水平,持续深入开展提升行动,为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强企强链强县、经济回升向好贡献认证力量。
(一)优选企业,关注新质生产力企业主体。持续推动将提升行动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与发改、工信、商务、金融等部门通力协作,将蕴含巨大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服务目标。
(二)稳企强链,促进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聚焦产业链质量问题,识别和解决关键环节质量堵点,破解制约链上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的共性技术瓶颈。引导“链主”企业将上下游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产业链质量的协同提升。
(三)试点先行,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将我省两个提升行动区域试点作为促进区域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区域产业提升需求,探索区域产业共性质量问题解决方案,与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统筹推进。
(四)认证赋能,探索认证价值与市场收益最优转化。以质量认证为引领,将提升行动与推进高端品质认证、绿色产品认证、“三同”等工作相结合,集成质量、品牌、标准、知识产权等职能,助力小微企业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
(五)建章立制,提升认证机构帮扶质效。构建“监督+激励”双重机制,建立帮扶过程“打卡”制度,确保工作任务与人力、时间投入成正比;编制机构考评准则,对机构和技术专家提出“双重”要求;以帮扶成效为标准,评选工作突出的认证机构和指导老师,通过表彰先进典型,提升职业自豪感。
附件:
1.福建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主要数据统计表
2.福建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优良案例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12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